11月26日下午,一改多日的阴冷,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进教室,两点三十分,高原如约到来,一身灰色羽绒服,面带笑容。交流之间,分享着他与交大的科研故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12年9月,从湖北来到四川,踏入交大校园的那一刻,高原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奔波在一教、二教、图书馆和宿舍之间,这是高原大一时的生活。大二,出于对科研的好奇,他跟着道铁系张老师做关于路基方面的srtp项目。此刻高原还能回忆起当时为买到试验材料跑遍大半个成都的辛苦,这是他与科研的第一次交集。2012年至2015年,我国在高铁上提出必须要在关键领域、技术、产品上努力追赶,对最新一代技术趋势进行探索和研发。高原感知到了高铁行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于是选择留在本校保研成为王平教授的研究生。2016年7、8月份,高原大四毕业,开始了他与科研的第二次、第三次交集,一次去了深圳,一次去了广州。7月份的深圳,烈日炎炎,站在道岔旁,小虫飞舞,恼人的蚊子更是平添几分烦意,在这种情况下,高原跟着师兄很好地完成了实验,以带着几分玩笑的“遭受了很多磨难”来形容这次经历;8月份的广州,高原跟着师兄在地铁里研究钢轨振动发电,此刻的高原还能和笔者描述当时做试验的细节,对于这次试验高原用“轻松愉快”来形容。
2018年高原作为项目的统筹者带队到非洲埃塞俄比亚首都做试验,他对这段经历印象深刻。国外不同于国内,很多仪器过海关很困难,为做好出发准备,高原和团队折腾了大半年。到了当地,又遇到原料缺少、语言沟通等问题。如今谈到这些困难,高原以轻松平常地语气提起,尽管当时遇到的时候很难解决。问及当时如何调整心态时,他说“这次试验是必须完成的,无论怎样我都需要压抑住急躁的心理;再者虽说是在国外,但是这个项目是和中铁二院合作的,当时有中铁二院的人一起面对这些困难,住的地方中国人也比较多,从某种程度来讲,给了我们身处家乡的氛围,心态还是能比较好的调节。同时大家在试验结束后一起去看了看当地的风景,吃了吃当地的美食。在调节心态的过程中,困难也就慢慢地解决了。”
这几年来,高原参与了大大小小的项目,做过了各式各样的试验,从参与者到主持者,从摸不着头脑到沉着应对各种难题,他在一步一步走好自己的科研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高原2016年成为硕士研究生,2017年转为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在与笔者交流中,高原读研的初衷是去设计院工作,但在后面了解到设计院工作的性质,且发现自身对科研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所以他选择了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现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视科研人才,在去设计院工作和走科研路的抉择中高原选择了后者,希望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这种预先将事情考虑清楚的态度还体现在试验的过程中。当问及做试验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时,高原说道“每一次在实地做试验之前,总会在实验室内做到100%成功为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实地试验,试验环境比室内要复杂得多,很有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他总是会在室内先模拟一遍,梳理出流程,等到实际试验时就可以针对不同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找出解决方法。
在选择走科研路之后,高原就一心一意地往前。“如果觉得科研很累的话,那说明你还没有主动地想投入其中。”在科研的过程中,高原从来没有觉得特别地累,压力特别地大,因为有了目标,所以只要在这条路上有所行动,就是在前行。
[任凭雨注,总有天晴时]
2020年高原发表三篇SCI/A++和1篇EI/A+的论文,科研成果颇丰。可在2017年,2018年期间,他没有发表一篇文章。尽管如此,当时的高原并不觉得压力很大,“我知道我有很多的idea,我可以写,我也都能计算,所以我并不慌”。就像埋入土壤中的种子,在一定条件下,总有破土成长显露的时候,只需要静静地等待。
今年投中的一篇文章,从投出到投中至少耗费了1年的时间。尽管题材很好目标很新颖,但是审稿专家提出文章中用的方法过于繁杂,很多参数交代不清,显得思路有些凌乱。高原根据这些意见做出了很大的改进,“记得当时回复专家的话差不多比写的文章还要多”,他以轻松地语气回忆起当初改稿的情景。
任凭雨注,总有天晴时。在选择的这条路上碰到障碍时,他始终不慌忙,不急躁,保持好的心态,耐心刻苦等待突破的那一刻。
一路走来,高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不怯懦,敢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脚踏实地地努力,才能够翻越了一座座困难之山。日光西斜,访谈也接近尾声,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高原的经验,那就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科研路漫漫其修远,高原也将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而求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来源:文字:李文秀 摄影:左婧怡 编辑:陆粤